园林,无疑是东方人绵延至今的居住情结。在中国传统住宅中,园林是必不可少的建筑符号,在北京的四合园、上海石库门的天井、广州关西大屋的内园林均能寻其踪影。
时至今日,“园林”这个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符号重新被唤醒。纵览国内各大城市的高端住宅领域,合园也逐渐成为高端消费人群追求舒适人居的首选。湖畔新都孔雀城的合园不仅保证了私密性,更阳光与美景盈满住户的生活空间,静享诗意栖居。
历史上的文人大家对中式园林生活的钟爱在其言谈和著作中随处可见,在著名学人金云臻先生眼中,住在老底子北京的那种四合园里,人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感知,也会变得敏感起来。四季轮转,各有不同感受——“在阴历四月时,大部分园林沉浸在枣花香中,绿树浓荫里能够看到树顶的鸟巢,不时可以听到乳雏的啁啾叫声。夏季来临时,户外活动相对减少,园林就成为晚间闲坐纳凉的最好场所。一家人冰箪藤床,团团围坐,手持蒲扇,孩子们在一边剥制煮食的小食。入秋之后,日常习见的花草各放异香。到了冬季,雪一来,园林的韵味便更足了,天地之间一抹白,这纯白之上,有幼犬留下的梅花印,有孩子歪斜的音符……”他对园林生活的描述大抵如此——在春夏秋冬的四季变换里,美好的生活场景持续上演。
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老舍先生在位于北京丰盛胡同10号(今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的这座小园里度过了人生中宝贵的16年时光。这座离王府井很近的小园地处繁华,但内里却很安静,平常只有花上的蜜蜂和树上的小鸟才能愉快地打破它的寂静。老舍先生在大门里靠街墙种了一棵枣树。砖影壁后,老舍还求人移植了一棵太平花,那是故宫御花园里才有的名花。长成后有一人多高两米直径的一大簇,满树白花,香气四溢。砖影壁后面是个小外园,那里还有两棵专程从山西移植而来柿子树,夫人胡絜青为小园取了名叫“丹柿小园”。平日里,老舍不是在园中侍弄花草,便是骄傲地请友人来赏花。这种生机无限的热烈日子,对热情于园林花草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精神满足。老舍的园林生活场景,极大地引发了国人对繁华中宁静自守的园林生活的向往与共鸣,像一部生活样本,鲜活地演绎着中式园林生活的悠哉与美好。
冯唐曾在《我心目中理想的房子》一文中写到:“要有个大点儿的园林……每年花树开花那几天,在树下支张桌子,摆简单的酒菜,开顺口的酒,看繁花在风里、在暮色里、在月光里动,也值了。”在国人心中,园林生活是“梦寐以求的理想”,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对园居生活的“小园望”,若这份园望能在城市之心得以实现,便更是难能可贵。
而今,湖畔新都孔雀城的中式合园正以最美的姿态绽放着独特光彩,你会惊喜发觉,这种生活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有园林,生活有乐子。让每一个家庭在此拥有更舒适的生活,让每一位家庭成员在此找到生活的乐趣,湖畔新都孔雀城用物理的宽度、视野的宽度、情怀的宽度,重新塑造了合园生活的价值判断,关于合园生活的美好愿景也在这里全新展开。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