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后的北京城,有这样一群生活在大院里的孩子,在那个物质贫乏的时代里,便早早感受到世界的精彩。
在街上还没什么车的时候,他们院里就有红旗、伏尔加、老奔驰;在很多孩子还在啃糖葫芦的时候,他们就有巧克力和“高粱饴”软糖,各种战备罐头等;冰箱、彩电这种当时在中国社会比较稀缺的物品在这里普及,外国电影、音乐等文化接触同样领先于同龄人……
北京院子文化里的独特生态系统
大院诞生于建国后,随着北京被定义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大量人才入驻北京,各种人员和家属的工作、生活安置都从地方转移到了北京。
曾经在大院度过人生少年时代的马未都,在节目中也提到:
解放北平以后,当时建设新北京的任务极重,但北京旧城区拥有产权的房子不多,一时无法容纳大量进京人员和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各类人才。于是,在新中国成立的头十年,政府在北京兴建起众多用围墙围起来的大院。
北京历来有“院子之都”美誉,在北京院子文化中,大院文化这种时代产物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对于四合院而言,他们就是另外的一套“生态系统”。
大院文化里独有的圈层意识
那时候,有的大院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甚至相当于一个小型城市。这些大院有自己的办公区、生活区、食堂……一切自成体系,一切活动基本可不出院,所有生活在大院里的人都有相对独立的生态圈、生存圈。
此外,这种大院的人际关系特征非常明显,相互之间的交往也带有很强的阶层色彩,并且有级别上的区分,甚至子女之间也是从小一起长大,父一辈子一辈的交情。
长辈们的革命精神也在后辈身上延续了下来,大院子弟常常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交融的气质,在院外的大社会里,会表现得非常的团结。
除了激情与血性之外,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大院也滋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如大院走出来的马未都曾经帮助同样是大院出来的王朔,出版了第一本小说《空中小姐》;大院出身的姜文、姜武、陈凯歌、郑晓龙,已然成为娱乐圈中知名的导演和演员;华谊兄弟影业集团的老板,同样在大院中长大……
在那个特殊年代,大院集中了相对优势的社会及文化资源,大院子弟与大院外的孩子相比,显得更加见多识广。这也为他们结识更优质的圈层资源,走上行业前沿提供了契机。
新大院文化的精神追求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曾经的大院已经成为时代的记忆。然而,那些从大院中走出来的人,对于大院文化始终心存感念,并且在新的时代发展中开始追求更具文化价值和精神属性的新大院文化。
例如从大院走出来的冯小刚导演,他曾表示,一砖一瓦搭建的院子,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下来的在美学上非常契合中华民族的居住场景。能有一个院子,能有一塘水,一个石桌,天气好的时候,一家人在那儿喝茶、散步,孩子们在假山上跑,日子才算安逸、红火。
由此可见,相比五十年代福利性质的大院,现在人们对新大院的要求不仅仅是满足各种生活所需,或者是物质层面的升级。更为重要的是,在解决完生活需求问题后,提升到重注精神文化的发展性层面。
而泰禾作为新中式院落领军者,早已开始从物质配套层面的全面供给,到真正属于中国人居住模式的追寻与打造,为大院文化注入全新内涵。在造院过程中大到国匠十二则例、十大专利营造工法,小到一花一木一石一材的选用均有明晰的准则,旨在打造安放国人精神的生活场域,让大院文化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绽放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