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波主流政策(930、330、降息降准)刺激之后,北京楼市褪去寒冬迎来春天,回暖、升温大势下,购房者面临的局势又和以前有所不同。
一、高端项目外扩,刚需被挤到六环线
北京的高端项目越来越多,近一段谈到每每谈到房价,开发商总喜欢拿香港和北京比,还好北京面积是香港的14.9倍,一时间还不致于涨到香港那样,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城市核心区将会成为豪宅的天地。
盘点一下可能的供给,太阳宫的红玺台、太阳公元,蓟门桥的保利海德公园,万柳的万柳书院,丰台西局的龙湖西宸原著、泰禾项目,丰台亚林的华润昆仑域,东四环的泛海国际、东山墅、金茂府,东三环融创农展馆项目、西四环的琨御府,等等,四环沿线及以内早已成为豪宅的天地。
近两年豪宅的边界还在快速外扩,今年就能看到东坝、亦庄、海淀永丰板块、孙河,甚至是昌平北七家镇地区卖出更高的价格,开发商争相以稀缺的低密度产品和大平层产品打造区域标杆项目。这部分项目针对的不是刚需群体,但客观上在高地价起来之后,高端项目的外扩逐渐把刚需盘挤到了5.5环之外,挤到了六环沿线。
此前开发商在谈价值洼地的时候,提到比较多的案例是房山长阳、良乡板块,大兴天宫院板块,亦庄板块,以及顺义新城这些地方,但现在一谈价值洼地就会提到丰台、南四环沿线,这说明开发商对北京市场的定位已经变了,变成一个以改善、高端为主流的市场。
刚需购房者买房还能考虑哪儿?根据2014年至今的土地成交情况,未来昌平、顺义、房山、门头沟是主力供应区域,大兴、台湖会有一些供应可以淘一淘,要么就去申请自住房吧。
二、高端项目先涨价
成交量回暖之后,涨价就是个避不开的话题,但这波市场不同的是,先喊出涨价的是高端项目。
按照原先的预计,今年北京高端豪宅的供应量会达到2000套左右,供大于求,不具备涨价基础。但是豪宅的区域性特征比刚需盘更为明显,刚需客户可能会在中关村上班跑到通州买房,在国贸上班跑到天宫院买房,但高端改善、顶级豪宅客户对区域性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如果放到几年前,海淀的豪宅客户很少会去太阳宫买房,万柳项目的客户可能也就是方圆几公里以内的客户占主流,现在豪宅客户选择的区域也在扩大,中关村的客户会跑到西局买房,但不要指望他们会跑到亦庄去买房,做豪宅项目的都懂这个道理,所以东坝的项目会强调使馆区的价值,西局的项目会强调丽泽商务区的价值。
豪宅的区域性特征就决定了一些项目可以涨价,比如华润万橡府、红玺台、太阳公元这些项目,已经卖了很长时间,甚至是从两三万一平米逐步涨上来的,以往的成本已经收回来了,存货量也不是很多了,涨涨价提高点利润市场还是接受的,不过这个春天不要指望老项目推新会大涨。开发商也知道,客户已经被“惯”出脾气了。
豪宅可以涨价,刚需盘就未必。因为今年自住房的供应还是不少,未来一段时间也还有后续,自住房影响刚需项目一个是分流了客户,2014年市场不好的时候自住房也卖不出去,但2015年市场一回暖,4月份纯住宅成交前3名都是自住房项目;另外一个影响是自住房锁死了价格区间,刚需商品房稍微涨一点价格,就得看看客户是不是会跑掉,毕竟自住房兜底,同时也封顶,而且刚需客户的承受能力有限。
三、二手房主力也是改善客户
近期链家地产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市场中70%是卖一买一的客户,22%是首次置业,4%是二套需求。这组数字背后有个很有意思的推测:70%的客户要卖掉自己的老房子买新,但是接盘的没那么多人。这是目前二手房市场上改善需求最尴尬的地方,想买又怕自己手里的房子卖不出去,卖不上价钱。
小易碰到一个案例,2013年的时候买卖双方以405万的价格签下望京一套住宅,还没过户就碰上大跌,买方毁约不买了,然后纠纷、打官司,买方赔偿了不到总房价10%的损失,现在这套房子卖方还在卖,挂360万还没卖出去,没法变现两年只算利息就损失不少。
二手房还能回到2013年高点时期的价格吗?我们不敢预测未来的房价如何走,毕竟土地是稀缺的,北京人口是要向外分流的,但是即使再次涨价,回到2013年最高时期的房价,对于整个市场来说这个过程也会是缓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