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是张伯驹山房里的四季花事,张伯驹后人曾回忆占地15亩的丛碧山房:“四五个园林,花、果树、芍药、牡丹都有啊,好几个会客厅、长廊”。丛碧山房原为李莲英的宅子,后为张伯驹花费重金求得。购房时,爱好园林的张伯驹特别要求将原先最好的园艺工人留着,继续打理西府海棠等院内花木。
园林是谢阁兰印象中的中国意趣,园林不仅是中国人的世界,连旅居中国的外国人也被它的安定祥和所吸引。法国作家谢阁兰最喜欢在四合院里,被“柔和的叫卖豆腐脑的声音吵醒”,并常在园林欣赏头顶的蓝天:“被四合院截下来的一块,属于我的一片蓝天”。
每个中国人都憧憬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花园,它是人们内心最隐密,最放松和最惬意的理想场所。很多人从小就生活在老宅子里,夏天的夜晚在园林里扇扇乘凉,听老人讲三国、说水浒,中式园林是每个中国人梦想的居所。
园林是湖畔新都孔雀城里的私属天地,园林,一方天地,包含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精髓,将其演绎得淋漓尽致;园林,围合出一个家的生长,更多的生活与自然的共融,更多的打破陌生邻里间的亲和。
洞悉中国人骨子里的园林情结,对于宜居城市的探索、实践与沉淀,湖畔新都孔雀城于文安复兴“上有天,下有地”的园林胜境。
四方围合的园林布局,藏风聚气,从景观大门—主入口大门—坊巷—院门层层递进,厚重石材堆砌的院门,将喧嚣摒弃在外,更将世家的显赫,镌刻进永不磨灭的符号印记,营造出公共—半私密—私密的层层递进的归属感。
鲁迅在百草园里所描绘的是儿时在自然环境里居住的悠然时光,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的喜爱、眷恋、怀念之情。
“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林,相传叫做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更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代,就有无限趣味。”园林是鲁迅妙不可言的童年天堂。
园林也是张恨水先生创作的源泉。在其大作《京华烟云》一开场,便是姚家四合院的场景:“大门口儿并没有堂皇壮观的气派,只不过一个小小的黑漆门,正中一个红圆心,梧桐的树荫罩盖着门前。”
园林是老舍生活乐途的怀挂之地,说起老舍,印象深刻的是他那句:“我的理想家庭,一妻一儿一女,七间平房,园林必须大”,于是便有了那座名叫“丹柿”的小院。
“园林必须很大,靠墙有几株丹柿果树。除了一块长方的土地,平坦无草,足够打太极拳的。其他的地方就都种着花草——没有一种珍贵费事的,只求昌茂多花。屋中至少有一只花猫,院中至少也有一两盆金鱼;小树上悬着小笼,二三绿帼帼随意地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