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智 北京报道
“请选择投递的种类”、“感谢投递纸张0.32公斤,获得积分16分”,12月26日,《华夏时报》记者在北京海淀区志新西路七号院的智能可回收垃圾桶旁看到,一位阿姨将纸箱扔进了“纸张”的分类箱内,纸箱在桶内自动称重,同时算出相应积分,将积分发放至个人账户中。不久后,这些积分可以被阿姨兑换成了日用品。
分门别类扔垃圾,这成为一个月以来,志新西路七号院里最常见的景象。
据了解,12月18日正式公布修改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将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北京垃圾分类进程进入了“快车道”。
但在此之前,一些试点已经陆续展开。
“目前来看,效果很好,随即检查的正确分类率都在90%以上。垃圾减量也很明显,仅是‘其他垃圾’一种,就减少了三分之一。”海淀区二里庄干休所社区居委会主任林杰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清洁、便利、可持续,成为志新西路七号院垃圾分类模式可复制、可推广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长效制度建设落实的一个关键。
事实上,目前已有不少环保企业开始布局北京市场,以街道办为单位的招标如火如荼地展开。按照市场预计,未来10年,垃圾分类将新增市场机会4000亿元以上,一个巨大的几乎空白的市场将浮出水面。其中,分类、转运、处理,以及为这些环节提供设备的各个环节,无不蕴含着商机。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的垃圾商业尚不完善,模式依然有待探索,应该将分类投放和运输处理顺利串联,才可能对企业产生足够的帮助,才能在全社会推动垃圾分类有序进行。
试点启动
在此之前,林杰没想到,垃圾分类此次推行这么顺利。
走进志新西路七号院,小区内干净整洁,垃圾投放点摆放着安装不久的分类设备。其中,一组可回收箱,用于回收纸张、塑料、金属、织物及有毒有害物,另配置了三组两分类箱。几种智能垃圾箱均是全封闭设计,配有视频监控、计量称重、语音播报等功能,可实现分类数据追踪溯源及精准分析,在指导居民正确分类的同时,找到错误投放人。
“之前有工作人员在垃圾箱旁指导分类,现在在家里就能分好。”前来倒垃圾的李阿姨说。她拿着两个垃圾袋,分别投入厨余垃圾箱和其他垃圾箱。厨余垃圾的袋子上印着二维码,扫码开箱,便捷又卫生;其他垃圾只需要将手在感应装置上一晃,箱盖也自动打开。
“这组设备放进小区一个多月了,比之前混投的铁皮箱干净很多,再也没有垃圾桶爆满和臭气溢出的问题。”李阿姨说。
随后,工作人员打开箱门,《华夏时报》记者看到,桶内干净整洁,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良好,没有发现混投现象。
据联运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罗经理介绍,在引用智能垃圾桶后,无论是使用还是推广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数据显示,小区实际住户216户,垃圾分类参与户数176户,垃圾分类参与率80%以上,垃圾分类正确率94.78%,每日户均可回收物约0.32公斤。目前,小区垃圾分类已进入长效运营模式,而这只用了21天。
小区内,另一侧的可回收箱更加受欢迎。在垃圾分类箱投入使用的21天中,志新西路七号院累计回收可回收物1502.3公斤,其中纸箱、报纸等纸张占比62%,衣物等织物占比16%,矿泉水瓶等塑料占比14%,空奶粉罐等金属占比8%。
用正确分类以及投递可回收物获得的积分可以在小区内实现生活用品或小礼品的兑换,此外,居民每个月还可以免费领取垃圾袋,这也垃圾分类迅速落地提供了利好。
建立长效机制
事实上,林杰看来,居民端的垃圾分类工作往往面临意识难培养、分类不到位、效果难持续等难点问题。
环保人士认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改变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续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和引导。除了建立积分换礼品的参与激励机制,系统还可以通过一定的督促手段,推动居民分类习惯的养成。
据了解,在志新西路七号院,联运环境推行的垃圾分类“四化六定”模式,正是针对行业痛点与难点而创,即通过定点、定质、定设、定管、定量、定时管理,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全民化的目标。
在应用上,每天小区居民投递的垃圾都会进行扫码巡检,由于每个家庭的智能分类卡都是一户一码实名制,可以通过数据精确分析、视频AI分析、用户精准画像、到户网格化管理等措施确保垃圾分类效果。
同时,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第三方巡检员王大爷,每天早上会在设备投放点“监督站岗”。
“和上海配合大量人工监督的模式不同,智能设备可以节约大量人力,效果也更直观明显。”罗经理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和传统模式相比较,“四化六定”模式经多个地方运营后测算,不仅见效快,易操作,经济成本上更有明显的优势。智能箱体监管前端,设备使用年限长达6年,平均到户到天只要0.054元。
“北京垃圾分类条例的修订,旨在构建一个多元共治、社会协同的系统,力促垃圾分类的长效性机制建设,志新西路七号院这种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的模式,正是长效制度建设落实的一个缩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
提前布局市场
垃圾分类时间敲定,千亿垃圾市场重燃战火。按照市场预计,未来10年,垃圾分类将新增市场机会4000亿元以上,一个巨大的几乎空白的市场将浮出水面。
据了解,随着北京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范围不断扩大,像志新西路七号院这样的很多社区都已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创新性垃圾分类工作。
按照计划,2019年年底前,北京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覆盖率要达到60%,覆盖200多个乡镇街道,2020年底覆盖率将达到90%。
和联运环境一样,不少环保企业已经开始提前布局北京市场。
12月24日,华融东创(北京)招标咨询有限公司受北京市石景山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委托,也开始对石景山区6个街道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系统建设进行公开招标,智能厨余垃圾桶称、自助投放称重计量设备均在招标范围内。
此时,在西城区大乘巷小区,中国天楹的智能垃圾桶早已经就位,此外,在崇外街道,智能化也已经成为垃圾分类的一项特色。
在中科曙光公司大数据智能研究院院长宋怀明看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计算技术的发展,垃圾分类识别将变得更加精准和高效。接下来,垃圾分类的衍生行业不仅局限于垃圾的基础回收和处理,更能延伸到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科技手段对垃圾分类进行更快捷更精确的提升。
按照《“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如若1年后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率按达到95%,则年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将超过2.80亿吨。
其中,分类、转运、处理,以及为这些环节提供设备的各个环节,无不蕴含着商机。
庞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了投资人和创业者纷纷进场,成为当下创投行业的一大热门。近两年,垃圾创业公司多达2000多家,此外,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至今,垃圾分类相关行业融资事件共有14起,融资总额近4亿人民币。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的垃圾创业尚在早期,商业模式依然有待探索,只有分类投放和运输处理顺利串联,才可能对企业产生足够的帮助,才能在全社会推动垃圾分类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