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前,沈复携妻子芸娘在沧浪亭畔筑一爱莲居,然后“买绕屋菜园十亩,植瓜蔬,布衣菜饭,可乐终身”。春日野外踏青,摘几株艾草做成艾叶粑;夏夜在荷芯放一撮碧螺春,拂晓取出泡茶;秋日伉俪静室相对坐,一个作画一个绣花;寒冬扫雪,故意留雪伴窗,这样比较不寂寞。
今时今日,人们呼吸着雾霾穿行在钢筋水泥里,想从都市抽离,与自然相亲,却发现同城市保持距离并不容易。仿佛有个无形的磁场,让人身不由己,无法脱离。
当代建筑巨匠莱特人文:“建筑应当是自然的,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他的这一与自然融合的设计理念,也被当今建筑界奉为圭臬。大抵也是因为如此,越是贴近自然的建筑越能得到大家的喜爱。
于喧嚣中,回归自然,回归简单,有时候反倒还原了生活的真意。阳光、鲜氧、山水以及没有雾霭的蓝天白云,一切都近在咫尺。闲暇时刻,灿烂阳光下,用镜头肆意捕捉最美妙的画面和自然角度,用相机记录家人在青山绿水间最美的笑容,所谓人间胜景,大抵正是如此。
庆辛儿时生活在乡村之中,可以近距离的感受自然,上树摸鸟窝,捉知了,下河抓鱼抓虾,田边追蜻蜓蝴蝶,眼见的是无边的绿色,抬眼是无际的湛蓝,呼吸是泥土的芬芳,日出日落都尽收眼底,朝阳夕阳都看的分明,慢慢感受时间的变化,日头出升就相约玩伴一同出去,太阳当头,或是回家避暑或是下河清凉,在捧上一块西瓜,现在回想起来,是多么的眷恋,可惜在回不去当时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所迫,每日生活在钢筋混凝泥土的森林,再不那时随处可见的美好。于是我默默耕耘,渴求一日能在见自然。
我何其幸运,选到一处心仪的自然居所。
雨后青石如洗,石上溪流潺潺,空气里弥漫着青草和泥土的芬芳,耳边回荡着黄鹂和布谷的啭唱。抬眼可见天光云影日悠悠,举目远望阡陌浅碧连深碧。此时不远处的院里已经升起了袅袅炊烟,现摘的食材刚刚烹煮完毕,在桌上冒着热气。只觉岁月静好,清欢有味。
大美无言,步履匆匆的时间在这里仿若静止。我可以清晰感受到一片云如何漂泊,一滴雨如何坠落,一缕风怎样吹拂面颊,让略略僵硬的皮肤变得温柔荡漾。一处清居,竟奇迹般弥合了光阴上的距离,包罗了诗词歌赋中的多重经典意象。天气晴好的日子里,带着孩子去菜园里劳作,除草、堆肥、捉虫,任孩子在草堆上打滚,身上沾满草屑与泥土。让孩子如多年前的自己一般长大,从小就品尝到食物该有的味道,长大后味觉便不会迷失于肥甘厚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