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的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在长城脚下开幕以来,游客纷至沓来。看世园会不仅是看奇花异草,更是看生态文明。在4月28日的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五个追求”的行动倡议,表示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漫步于北京世园会中华园艺展示区,能领略到中国各地独具特色的园艺风格,这里的一花一木、一枝一叶不仅承载着文化基因,也展示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在北京世园会的建设中,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也展现了中国现代科技与生态元素的完美结合,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中国馆为了减少场馆内的空调使用,将室外的风吸到地下,然后通过一段200多米的管线,在夏季的时候将风输送到场馆给室内降温。利用地道风降低空调使用能耗、利用雨水收集实现能源循环再生,中国馆成为了一座有生命、会呼吸的建筑。
而由94朵花伞组成的国际馆不仅造型独特,这些“花伞”还被赋予了更多绿色、科技、智慧的功能。每一个花伞集合了好几种科技成分,自然遮阳、自然通风、雨水收集、光伏发电都集合在每一朵伞里面,尤其雨水收集,是把雨水顺着每一朵花伞的伞瓣汇集到伞芯,然后再顺着立柱,再下到地面上,再进行渗透。
热爱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说到世园会园区内最绿、最生态的地方,那就要数自然生态展示区了。这里是在原有的妫河森林公园基础上改造提升而建成。3.5公里的木栈道穿行在展示区内,可以让公众提供近距离感受、体验和发现自然生态的魅力,而为了避免施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这些木栈道都经过了特殊的设计。
在世园会,人们不仅可以看山看水看风景,而且可以从很多方面感受到建设者遵循规律、因地制宜的科学治理观。约40公顷的原有林地被成片保留,构成了园区的大框架,另外新增10万多棵乔灌木;改造原有湿地,增加净化功能,让园区化作天然氧吧和候鸟栖息繁殖地;长约20公里的生态草沟最大限度实现雨水在园区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让水资源在园区流动循环。
北京世园会园区面积达到503公顷,建设有4大场馆、1个剧场和100多个展园,这么大的园区,这么多的场馆和展园,它的会后利用是怎么考虑的呢?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规划之初,就重点考虑了园区的会后利用,在规划的四大理念之中,就提出“创新办会、永续利用”的理念。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最近,有一段视频走红网络:浓缩了50万米高空看34年中国城市的变化。从视频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城市的植被明显增加。绿色已经改变了中国。
今天,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和实践,而世园会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扇窗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都在世园会的一点一滴中得到呈现。同时,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绿色发展,也是人类发展的共同追求。所以,世园会是展示,更是交流,我们要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世园会会场以南15公里坐落着一座生态新城——八达岭孔雀城。在社区内部生态环境的打造上更显现出非凡的实力与匠心。项目在生境尊重、生态修复、构建生物廊道三大原则的生态规划下,项目不仅开发了中央公园、谷地公园、登山公园,满足全家庭成员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