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在距离北京1800公里远的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出现了一场罕见的暖冬。但与此同时,经济增速的下降和地方财政压力的上升,却是当地经济发展需要面临的头号难题。
三年前,在内蒙古自治区要求下,“十个全覆盖”工程在这里落地,一度让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改造施工遍布在农牧区每个角落。(详见本报2016年2月17日3版《内蒙小城的城镇化运动》)
现如今,那些工程大多已完工,但当初大干快上带来的债务包袱却成为后遗症,政府相关人员的工资发放都面临压力,投资焦虑和知识付费在家乡下沉。
债务压力
三年前,内蒙的十个全覆盖工程迅速推进,对当地绝大部分公职人员的工作都有影响。
“这项工程很大,几乎涉及了建委、电力、通讯公司、教育、卫生等诸多部门,为了完成工作,许多其他政府机关人员也来帮忙。”当时,一位在政府部门供职的公务员告诉记者。
十个全覆盖实施的初衷并不难于理解:随着近年来煤炭等上游能源价格的走低,作为煤炭等能源优势极其明显的自治区,内蒙整体经济增速呈下降趋势。而彼时的十个全覆盖,显然起到了带动投资、稳定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然而当初的过度举债却成为如今必须面对的难题。一方面,是区县一级政府资金周转上的难度正在提高。
“区县上的财政压力并不小,一些旗县的公务员工资下发甚至都要努力筹措。”前述在政府部门供职的公务员坦言。
另一方面,一些民营企业参与“十个全覆盖工程”所积累债务至今未能得到全部化解。例如记者了解到,当地的一家新三板公司,在参与完成当地工程后,其相关工程款尚未完成给付。
事实上,新一届自治区政府也意识到该问题。 2018年初,自治区党委也指出,针对“十个全覆盖”工程过度举债和拖欠工程款、农民工工资问题,需制定化解方案。
但落实到基层却发生了变异。“因为化解债务问题成为地方政府的考核内容,一些债务率较高的旗县存在瞒报、漏报的情况。”一位接近当地财政系统人士坦言,“还有一些县市,十个全覆盖债务问题并没有完全化解,但上报时却称已得到解决。”
在地方债悬而未决的同时,一些当地金融机构也在降杠杆的周期中承受着更大的压力。
“不良贷款在增加,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当地信用社,经营都比之前更困难,甚至有一些大项目的组合贷款都出了问题,多家银行出现了不良。”一位当地银行从业人士透露,“有家街道支行的单笔亏损就达到2000万,而它的存款可能也只有2个多亿。”
信用收缩周期下,一些此前投身民间金融浪潮的传统银行人士也未能幸免。
当地某政策性银行行长退休后操办起一家小贷公司,但终因大额坏账而陷入窘境。另一位资深银行员工下海投身线下财富公司,做起并不规范的私募产品销售,当遭遇上级公司跑路时,如今也只能带领自己推介的投资者积极维权。
知识付费的下沉
由于地方债压力、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等,家乡收入最高的公务员、银行员工收入下降较大,他们更加珍惜投资获利机会。投资焦虑感似乎逐渐下沉。
回家期间不止一位同学不止一次地聊道,“现在还能投资什么?”“现在北京那边都在投资什么?”
这是几年前一线城市饭局上讨论最热烈的话题,如今却被家乡的同学老生常谈,每个人似乎都怕自己错过了这个时代更好的投资机会。他们之中很多人的投资却面临着各自的问题。
林非(化名)说他买了P2P,其中一家踩雷了几万块,庞萱(化名)说她的房子买在了高点,别说没有回到成本线,现在想卖都难。期间还有一位同学更加有趣地说,“我2018年什么也没投,‘躺赢了’。”
投资焦虑时,知识付费悄然兴起。一些中年人开始玩起某品牌的“互联网书店”,其内容形式与当前的得道、喜马拉雅等知识付费平台类似,均是由用户来付费收听一本书核心内容的音频。
但在平台推广和获客手段上,该平台却采取了与传销模式类似的用户推广激励制度,即用户可支付一元开通书店,吸引其他用户收听,并从中获得少量回报。
在互联网平台平均获客成本近百元的当下,此类知识付费模式的下沉,极大地降低了获客成本。例如某退休员工琳野(化名)在这一机制下为该平台发展了3000多名用户,但只获得了千余元的收益,却仍然能够积极地为该平台发展用户。
“关键做这个没有什么额外的成本,鼓励大家多读书、多学东西,也是好事。”琳野说,“现在我认识的很多朋友也都想多学一些东西、多读一些书,我发展的这3000多个人也还会再向其他人推荐。”
上述现象背后,折射的或许是知识付费产品巨大的市场下沉潜力。一方面,非一线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线上劳动力”增多;另一方面,相对较低的平均收入,让互联网平台的推广奖励拥有了更高的边际效应,而奖励所给予的获得感,极大地调动了用户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