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房地产明显感受到了秋意,一向干着买地卖房生意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不约而同地纷纷改名,整齐划一地在新名字中去掉原有的“地产”二字。9月12日,保利地产公布,公司更名为保利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就在不久前万科深圳公司也刚刚改名,把万科地产改成了万科发展。至此,我们发现,十年前各路资本争相涌入的房地产行业,正在以更快的速度争相涌出。3月份,万达就把大连万达商业地产,改成了大连万达商业管理,7月份,龙湖地产改名为龙湖集团控股,于是市场有传言,开发商们纷纷与过去决裂,都在着急去地产化,而第一步就是先把名字给改了。
但是改名字,就真的能跟房地产说再见了吗?恐怕并没有那么简单,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恒大中国、融创中国,这些熟悉的开发商早在几年前就改过了名字,也去掉了地产两个字,但至今仍在从事房地产开发,而且房地产仍是这些企业的主营业务。所以真实的情况是,地产商们谋求转型是真,但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改名字更多是出于扩张,或寻求政策和信贷支持。但在探索的新行业还不能出现可观利润的前提下,房地产仍会是这些企业的重中之重。
“地产”从人人傍到人人嫌
2007年,海尔集团掌舵人张瑞敏挖来了上海上实房地产的卢铿为海尔地产董事长,两年后,青岛海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改名为青岛海尔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这次更名使得海尔地产成为了海尔集团旗下的一级集团公司,海尔也开始了华丽转身——掘金地产。
在海尔更早之前,是同城“小弟”海信集团在地产界的成功,彼时的海信才是青岛地产界的“扛把子”,也正得益于地产开发利润的滋养,甚至达成了鲸吞科龙的壮举。
那时,投身房地产的不仅仅是这两大制造业巨头,家电连锁的黄光裕也转身征战地产,一度成为中国首富。此外还有苏宁、联想、雅戈尔、格力等。无论是零售产业、制造业还是高端科技企业,转型房地产或者将房地产作为重要的分支业务在10年前都是一件无比正确的事。
然而时过境迁,当年被捧在手心的“地产”,如今已到了人人嫌弃的地步。
9月12日,保利地产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以全票的通过率,同意公司将名称变更为“保利发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保利并不是第一个去掉“地产”头衔的房企,肯定也不是最后一个。
更早这么做的,还有业界老大万科。
9月初,万科旗下的城市公司“深圳市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更名为“深圳市万科发展有限公司”。
7月,龙湖地产发布公告,龙湖地产自2018年6月12日起由“龙湖地产有限公司”更改为“龙湖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6月28日,合景泰富地产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称,由“合景泰富地产控股有限公司”更改为“合景泰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3月,时代地产发布公告,全名变更为“时代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变更为“时代中国”。
同期的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也公告称,公司更名为“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达商管今后不再进行房地产开发,成为纯粹的商业管理运营企业。
一时间改名盛行,“房地产”似乎成了贬义词,从年销售几千亿的龙头房企,到百亿级别的区域公司,都在忙着把自己公司名称里面与“房地产”相关的词删除。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已经有18家房地产公司把自己企业名称里面的“地产”去掉了。目前中国前十大房企中只有中海的名字中仍有地产字样。
业务受限
“十年前扎堆进入房地产是因为房地产有巨大的利润,现在扎堆去地产化则是因为业务受限了。”联美地产总裁助理史明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曾经为了城市化,地方政府对于地产公司都有很多鼓励扶植政策,但最近两年随着调控的深入,政策上地产商备受打击。尤其是在去杠杆的要求下,去掉地产开发的杠杆是重要指标,导致地产公司的业务开展受到了很多限制。
一位业内人士也表示,现今房地产市场调控严厉,楼市提倡“租购并举”,传统的地产开发正面临着发展瓶颈。地产行业本身又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在快速城镇化的初期,房地产增量明显,但在当下增量转存量的时代,谋求转型是必然的。
该人士举例道,比如融资,地产公司获得资金的难度大,利息高。银行、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更愿意投资科技公司、创新产业。举一个例子,房企也开发土地的名义融资,很难能够获得批准,就算获得融资,成本也很容易突破10%。而如果以长租公寓或者产业地产的名义,则相对融资会容易很多,利率也更低。
房地产本身是对于信贷和现金流非常重视的行业,负债率也普遍偏高,不少房企的资产负债率都在90%以上(地产行业有特殊的原因,房地产的预售款算在了负债里,只有等到确收条件满足即预售的房屋交房,这部分负债才可结转为收入。这就意味着“负债”科目包含了很大一部分未来预期的收入。)这就要求高负债的房企需要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来时刻保证现金流安全。
并且,更名后的房企,也能通过别的业务获取土地。像万科、龙湖、保利、碧桂园等都将长租公寓作为新的航道业务,以此获得了大量的投资和土地,而恒大、融创则更青睐通过收并购的方式获取大量土地。
可以肯定的是,房企改名的背后,意味着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再像黄金十年那样只要能拿到地、盖了房子就能赚到钱。房企实际上逐渐成为另一种新型链接,将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人才、产业、税收等各种要素实现有效链接。房企作为天然的资源整合专家,将嫁接更多的资源发展多元化。
改名易改命难
房企之所以纷纷更改公司名称,做出战略调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愿意因为房价的因素背上骂名,从而影响多元化业务扩展与融资及品牌。考虑到房企新的公司业务发展与未来布局新市场,改名就成了必然。
郁亮早在今年初的业绩发布会上,就高调喊出了“中国房价单边快速上涨已经结束”!随后又表示在新的时代下,万科战略从城市配套服务商升级为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要当好农民种好地。当然,万科不会发动全员真的去种地当农民,但转型的思路已经逐渐清晰。
然而改名真的能够改命吗?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不久前在拉萨的北方区域媒体会上,就表示今天的万科特别焦虑,在于如何找到新的发展渠道、路径与方法,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以学习。万科新进入的教育、养老、租赁等领域,都面临着利润低,甚至不盈利的局面,却要承担较大的风险。
在郁亮看来,当公司规模比较大的时候,小概率事件也会导致高风险。比如养老业务,万一有一个失误造成一点的安全问题,整个万科都会遭遇责难。
他表示,面对上述问题避之大吉或许是最好选择,但对于一个还有点理想和情怀的公司来说,应该研究,如何与社会一起建立伦理规范,使得社会所需要的业务能够在正常的环境中健康地发展起来。
郁亮的担心也是很多转型中的房企共同的忧虑,名字好改,概念也好换,但摆在面前最终的共同问题就是,好像哪个行业都不赚钱,似乎很难找到新的盈利模式,而且还会背上更大的责任。
房地产仍是主业
因此,在房企的去地产多元化的同时,主航道业务其实仍是房地产。
统计局公布的前8月全国房地产市场数据显示,无论是销售面积、销售额还是房企拿地的面积都创下新高。8个月全国房地产销售面积突破10亿平米,创历史同期纪录,商品房销售额也达到了近9万亿元。截至2018年8月,本轮房地产市场上涨周期已经长达39个月,继续刷新了中国房地产历史上涨周期最长历史。
正是得益于过去2年多的楼市火爆,2017-2018年房企将迎接历史上销售业绩与利润上涨最迅速的一年。从截止日前的财报数据看,大部分主要业务是房地产的企业收获颇丰。
即便嘴上说着去地产化,但拿地方面,房企们都不手软。前8月,房企拿地数据仅统计招拍挂市场的权益拿地金额,50家房企拿地合计拿地金额高达12996亿。从数据看,房企拿地依然积极,其中拿地超过200亿的房企就多达24家。
“手上有粮,心中不慌”,越是大规模的地产商就越是重视土地的储备。而这些房企同时也都是积极更名的企业。
业内预计,在新航道业务没有明显利润的时候,房地产仍将是绝大多数房企的主业,即便更名也难以改变这种现状。
本版文/本报记者 李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