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政部日前发布的《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7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而2012年底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五年间,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激增近25%。由于老龄化快速发展,原有老年人口住房不适应养老需求,养老设施和护理人员短缺等矛盾越来越突出,需要优化养老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养老,“飞地养老”或成为一种选择模式。
“飞地养老”有利于解决老年人口的照顾难。目前,在一些大城市中心城区养老一床难求,郊区养老院却供过于求。究其原因,由于中心城区与郊区在医疗资源上分布不均,老人为求医问药方便不太愿意移居郊区,造成郊区的养老院往往入住率不高。而为郊区较为分散的养老院配建医疗设施规模效益较差,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和地价抬升,大部分大城市郊区难以规划建设大型养老社区。如果集约化养老,发挥规模优势,规划飞地养老,按照大城市中心城区的标准为异地养老的老人们配建大型医疗机构,提供医疗保健服务,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水平,就可以解除老人们不敢离开大城市的后顾之忧。
“飞地养老”有利于解决老年人口的出行难。悬空老人,不接地气,成为目前大城市的独特现象和突出民生难题。在大城市的多层老式住宅(7层以下),由于设计年代较早,基本没有电梯设施。上下楼难,造成了一大批“悬空老人”。养老飞地的老年公寓都应该按照“无障碍”出行来设计,配有电梯,建筑物之间以风雨连廊相连接,台阶和楼梯坡度放缓、宽度加大,居室房门便于轮椅、担架进出,必要时还可以马上转变为护理病房。
“飞地养老”还有利于解决老年人口的消费难。在老年社区按照原有老人生活的街区风格配有商业街、餐厅、邮电所、学校、体育馆、医院等,物美价廉,再加上自然山水、生态优良,使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让老人们觉得生活在飞地与生活在原地一样方便,却有不一样的享受。
为此,建议一是结合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推进养老城建设。根据国土资源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方案》的通知,确定第一批在北京、上海等13个城市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可以由政府规划引导、企业组织实施,依托日益发达的交通网包括高铁、城际铁路和城市轨交延伸线等大客流运输工具,建设一批为本行政区域内老人服务的大型域外养老基地,实施一体化发展,促进城市与乡村、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功能的合理转换、分解与互补。
二是推进医养结合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如果集约化养老,发挥规模优势,可按照大城市中心城区的标准为异地养老的上海老人们在当地配建大型医疗机构,通过连通医保卡费用结算,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水平,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同时,该医养结合医院还可以输出大城市医院的管理模式和品牌,为当地居民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化分布。
三是着力推进城市人口结构调整、疏解非核心功能,提高创新活力和幸福感。老人们在大城市的住房可以交给政府收储作为公租房,既为老人们提供稳定的养老费用,又可以增加进城年轻创业就业人口的住房供应,减少他们的房租支出。
四是在建设大型养老飞地的过程中,要群策群力。要注意发挥大型企业的龙头作用,多方集资,包括社保资金、养老资金、旧改资金等,形成长期运营机制,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权益。政府对从事养老服务的企业制订一定的优惠政策,包括土地、税费、财政、融资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