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信安被列入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这错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百年的国粹。早在明清年间,信安就流行着这样一首民谚:“金石沟,银胜芳,铁打的左各庄……比不过信安一后晌。”字里行间,信安镇的昔日繁华可见一斑。
冀中地区最早的京剧社
在明朝,信安镇已建有戏楼,此时戏曲老调和高腔深受群众喜爱,走出了一批名闻遐迩的艺人。清代光绪年间,京剧开始被引入,这里又成为冀中地区最早演唱京剧的地方。他们创立的剧团叫钧天雅奏国剧社,剧社的票友多为富户人家和工商界名流,前期演出的曲目多为《坐宫》《李陵碑》《失街亭》等。在当时,这是唯一的文化活动,也是人们不多的乐趣之一。
七七事变后,剧社曾一度停止活动。不久,改名为“晓钟剧社”,日本投降后,剧社由镇续力承办。自1947年起,剧社经常配合形势演一些现代戏,如《军火船》《抗战题林》《到朝鲜前线去》等,其中《重欢》参加了霸县1950年文艺汇演,并获得嘉奖。
文革开始后,剧社解散。后来镇政府投资两万元支持剧社重新开始活动,并得到各村街的大力支持。1994年,剧社办起少年班,招收学员50多名。他们多次参加市里的文艺汇演,并利用节庆日为群众演出。
传承至今,钧天雅奏国剧社现已被列为非遗项目,历经100多年,承受了风风雨雨,这就是国粹的魅力。
信安出鼓师
在这百年的发展中,信安出了很多鼓师和武戏的优秀人才,崔国祥就是著名司鼓。崔国祥十几岁就开始跟舅父王殿喜(艺名“撒金红”)学唱坐腔戏和打鼓打锣,十六岁起到信安“德胜和”戏班司鼓四五年。后因家乡闹水灾,到天津谋生,开始在小戏园子搭戏。到了民国六年当上了“场面头”,专为高福安司鼓,曾跟他去杭州、上海等多地演出。1923年前后,为红净程永龙司鼓,常在天津演出。后随周信芳在天津、上海演出,在北京为全国著名京剧大师李万春、梅兰芳等司鼓,在北京很有名望。像崔国祥这样知名的鼓师还有刘玉泉,他在老电影《沙家浜》中担任鼓师。
在剧社繁多的曲目中,最突出的还属武戏,其中《群英会》《回荆州》《闹天宫》等颇为有名。
钧天雅奏国剧社的发展记录了信安镇作为历史文化名镇近100年来戏曲的发展和传承,剧社演员们不仅在传统曲目的继承上发挥着作用,同时不断更新曲目和内容,为安镇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传承遇瓶颈
剧社传承人王井田保存着从1930年到现在的剧社演出照片,一张张照片从黑白到彩色,记录着他人生的同时也记录着剧社的发展历史。
王井田自1978年任剧社剧务助理及影像记录,同时是剧社伴奏团队的一员,2014年协助信安文化站搭建了“钧天雅奏”小舞台,同时也为戏曲爱好者提供了各种方便,让更多的人喜爱京剧。钧天雅奏国剧社历史资料除了文字记载,还有108张图片,已是公认的信安文化之宝。
钧天雅奏国剧社传承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也遇到了发展瓶颈。“现在剧社里面几乎都是老年人,小一点的都在上学,没有时间了解和学习京剧,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最重要的是京剧学起来比较难,很多人在中途就放弃了,很难坚持下来。作为传承人,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让我们的国粹继续传承下去。”戏剧作为我们的国粹,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它,也能够热爱它,不要让我们的文化精华淹没在历史的长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