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楼盘)公积金贷款发放仍比较正常”
上半年楼市成交放量的一个“副产品”是,多地公积金贷款开始吃紧。
7月24日,新华社报道称,近期,上海、杭州(楼盘)、南京(楼盘)、温州(楼盘)等多地,公积金贷款等候时间拉长,部分城市贷款要等好几个月。杭州一些楼盘甚至明确拒绝使用公积金贷款购房客户。
作为应对,杭州住房公积金中心7月宣布,拟推出“个人住房公积金转商业贴息贷款业务”(下称“公转商”)。该业务目前已处于技术开发阶段,预计今年9月份推出。
采取类似操作的不止杭州一地。据新华社旗下《经济参考报》昨日报道,北京(楼盘)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中央国家机关分中心也表示,由于系统暂停两周,堆积的客户过多,所以从7月5日后开始实行“公转商”贴息贷款,但发贷银行只能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申请项目也仅限定在期房。7月23日,徐州(楼盘)也宣布,从7月25日起,实行“公转商”贴息贷款。
所谓“公转商”贴息贷款,是指公积金中心与商业银行合作,在住房公积金资金供应紧张达到设定预警条件时,将经审批同意的公积金贷款,转由商业银行发放商业性住房贷款。在职工偿还贷款期间,因商业性住房贷款利率和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不同产生的利息差,由公积金中心逐月给借款人补贴。
一名业内人士分析,今年上半年,各地楼市成交普遍放量,公积金贷款业务规模持续增长,资金运行压力加大。这也导致各地开始“想办法”,“公转商”贴息贷款即是应对策略之一。
“对楼市行情缺乏预判”
“对部分城市公积金贷款吃紧的问题,目前部里也比较关注。”一名接近住建部的人士昨日告诉早报记者。
可见的是,随着上半年楼市成交的放量,多地公积金贷款业务正在冲击历史高点。
新华社昨日援引杭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表态称,2012年年底中心贷款率为80%,到目前已达到90%以上,为中心历史最高水平。
而据《经济参考报》梳理,今年上半年,温州共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33.52亿元,已超过2012年全年公积金贷款总额;郑州(楼盘)市共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9亿元,同比增长100%。福州(楼盘)、洛阳(楼盘)相关贷款也激增。
与此同时,多地公积金归集额增速却赶不上贷款增速。
以上海为例,今年一季度,上海市共归集住房公积金和补充公积金147.98亿元,同比增长16.37%。而同期发放住房公积金个贷金额为146.68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44.10%。
前述接近住建部的人士指出,今年以来部分城市出现公积金贷款吃紧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对今年的市场行情缺乏预判,估计不足。很多城市都没有做这样的估算工作。
据他了解,虽然今年楼市回暖明显,但上海的公积金贷款发放情况仍比较正常。“因为他们每年都会做第二年的市场情况预测,进行针对性的部署。”
这位人士介绍说,公积金目前实行的是属地管理,相关政策的地域性较强,住建部扮演的是监管者的角色,“一般只有在出现问题时,才会去监管。”
在他看来,住建部对于“公转商”政策并无明确的指导意见,这属于地方为应对贷款吃紧的一个探索。
厦门合肥(楼盘)推“轮候制”
而今年以来,地方的此类“探索”动作渐多。
今年6月底,合肥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宣布,决定自7月1日起实行住房公积金贷款轮候制根据市区每月资金归集、提取等综合因素制定每月放贷计划,实行总量控制。
更多城市则在提高公积金缴存“上限”和“下限”。
《经济参考报》称,厦门(楼盘)、天津(楼盘)、大连(楼盘)、桂林(楼盘)、南京、南宁、北京等多地均已宣布提高今年的缴存“上限”。武汉(楼盘)甚至取消了实行了三年的公积金缴存“保底限高”政策。武汉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近日发布公告,7月1日起,武汉城镇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额度不再设定上限,但月缴存基数超过2936元的部分需缴纳个税。
与此同时,今年6月,厦门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宣布,自6月1日起,调整厦门市购买第二套住房职工家庭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由原来单身职工40万元、双职工的80万元调整为单身职工30万元、双职工60万元;严格控制贷款总体指标,适时实行放款轮候制度。
虽然已是“多路出击”,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如果不完善存贷机制,上述“权宜之计”难以破解公积金贷款难题。以杭州的“公转商”为例,其用于补贴利差的资金即使来源于公积金账户增值部分,但也增加了公积金支出的压力。
新华社昨日援引专家观点称,中国公积金制度实行时间较短,尚未建立存贷比率、稳定有效的公积金保值增值投资渠道等机制,公积金超量发放、难以正常增值,同时,存在“多数人缴纳、少数人享受”的“负福利”效应突出问题,这些都亟须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