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单月大撒466.42亿元土地金的中海,这一回把预算带向了北京二次土拍——八面意向旗帜,all in 海淀4四块,300亿起拍价,“扫地”风格持延续不减。
昨天(10月11日)15:00,北京第二批集中供地房企报名截止,流出的各地块报名情况显示,一共挂出的43宗地中,有26宗无人报名,事实性流拍。60.5%的流拍率,在现有已进行二批次集中供地的城市中,能位列首位。
报名的企业里,民企自成一系的只有懋源、东亚新华、万泉建设,另外还有旭辉、龙湖、路劲采用了和北京本地国企捆绑成联合体报名形式。
而更多的面孔,都是中建、中铁、中海、华润、首开、建工等清一色的央企和国企。
其中,中海累计参与了8个地块报名。包括海淀全部四块地、石景山首钢园地块、大兴黄村现房销售地块,以及丰台区位置较好的万泉寺和周庄子地块,涉及起拍金额301.2亿元。
如果按报名出现次数看,中海并不是最活跃的,在它之前,首开和建工,均以各种联合体形式出现了9次,中铁置业也在联合体中出现了8次。但因为中海都是独立报名,因此吸引了更多火力。
许多人认为中海报名积极,对此,中海人士觉得有点“委屈”。毕竟在首批集中供地时候,中海报名了18宗地,占到总挂牌数30宗的60%。这次如果按原计划的43宗计算的话,中海的报名占比下降到了18.6%,投资意愿明显打折。
但就因为第二次集中供地的报名房企,相比首次时,再没出现“多宗地都有超过10家房企报名”的盛景。外加上过半地块无人无津,以致延到第三批集中供地时再出让,中海又被动地成了最出挑的那个。
对于中海此番报名的积极度锐减,有接近中海的人士认为,主要还是“算不过账”。比如朝阳区的前苇沟6宗地块,起拍楼面价都在6.18万/平方米以上,而商品房销售指导价为7.98万/平方米,中间的差价约仅有1.79万/平方米。再加上建安、融资、销售成本,以及从拍地,到建设,到售卖阶段层层受限,几乎没有利润。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上个月里,中海地产开启了“扫地”模式,投资额度占用激增——中海公告显示,9月单月,中海在天津、苏州、沈阳、 重庆、南京、广州和深圳共计收购了19幅地块,应付权益土地出让金为466.42亿元。而截至到9月底,中海今年应付的权益土地出让金共计1001.57亿元。9月单月投资占比高达46.6%。
按照中海此前定下的“2021年全年新增土地权益投资额预算1650亿元”,四季度的剩余投资额,只是9月单月的1.4倍。
这也意味着,中海在四季度的投资,肯定会有所缩减,地块选择上更加挑剔。“虽然眼下确实是资金雄厚、成本更低的央企国企抄底土地市场的好时机,但因为市场风向已经生变,去化预期不佳,哪怕是没有人来抢的地块,也需要更谨慎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