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于不动产登记最大的两个期许:一是惩治贪腐,二是打压房价,但不动产登记的初衷并非反腐和降房价【详细】
我们也要推进公租房等保障房建设,并且实行公平分配,让新就业的年轻人和长期进城务工的人员缓解住房困难。在这方面,我认为干一寸胜过说一尺。对于合理的自住需求,也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包括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对房地产市场则是要因城因地分类进行调控,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重在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详细]
针对公众关心的小产权房问题,姜大明称,小产权房目前出现了反弹乱象。“国土资源部和住建部及时发出通知,现在叫做‘刹风治乱’,就是要规范现在在建在售的小产权房的现象。”[详细]
中国的城镇化目前进入了中期阶段,房价不会下跌,强劲的需求在支撑,成本在左右商品房的价格。土地、劳动力、原材料价格、银行的利息费用、开发人员的工资水平都没有下降,所以房价不可能下降。[详细]
现在业内人士在全国房地产未来走向上意见大相径庭,“崩盘论”此起彼伏。虽然一些三、四线城市确实出现供应量过大,但我并不认为三、四线城市会出现恐慌性抛盘。杭州楼盘作一些调整,有利于整个市场健康发展,这是给房地产市场提个醒。[详细]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是12.2%,这个成绩非常不错,但打开一看,里面存在很多问题。这个12.2%的利润中,主营业务带来的利润只增长了4%。去年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1%,很多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都搞房地产去了。为什么?因为企业干主业划不来。这就是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民间资本不愿意进入实体经济,工业企业不搞自己的主业,这是非常危险的。
关键是看市场,国家出台那么多(调控)政策,最后怎么样呢?像北京的房子,价格不能低,它低不下来是因为需求量太大了,刚需,容不得别人说三道四,都是市场决定的。调控本身就是错误的。其实政府很难管。你说直接调控、增收房产税……办法很多,到底哪个奏效,到现在我们还不清楚。最会分析市场的还是市场本身。
目前我们国家的税权还在中央,广东只能作配合的工作,不可能主动作为。总书记也一再强调,改革要注重顶层设计,这就要中央统一行动,广东不能“抢跑”。不过如果开征房产税,我主张房产税要作为地方税收。
尊重公众的意愿,不愿意公开就不公开。但登记后有利于保护个人产权。登不登记都是知道的,这是不公开的秘密,不是因为登记就不保密了。买房的过程中,本身就是记录在案的,在住房信息系统里存在。
我们前一段时间的城镇化是有问题的,以为把农村、农民变成城市和城市人那个样子,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城镇化。我特别痛恨“旧城改造”这个词,这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提出的一个概念,我一直反对。
“房价的大涨大跌都是不正常的。”李士祥表示,首先,房价的起落还是要尊重市场规律。在政府层面,首先是逐年加大保障房的建设力度,今年要建成47万平方米的保障房,135万平米的共有产权房。同时,去年土地供应量达到980公顷,今年还将增加供给。“以政府为主的保障体系要建立,同时以市场为主的多样性的需求体系也要建立。”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在北京上海,买对一套房,生活质量拉开一个档次,买对两套房,生活质量拉开两个档次。这实际上是有问题的。我们不靠创业致富,不靠勤劳致富,买对房就能致富,代替几十年的辛苦劳动,这样的社会是不可能公平的。
除了一线城市继续限购外,齐骥也对需要“分类调控”的房地产市场“高库存”城市进行了明确定义。而社会关注的杭州并不属于高库存城市,“杭州楼盘降价后,所有楼盘销售一空,因此这种城市只是阶段性下滑”。[详细]
“房价分化现象将来会越来越严重,但10年内中国房地产不可能出现大的危机,因为还要解决‘三个1亿人’的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详细]
许家印语出惊人,炮轰房地产行业审批多、部分雁过拔毛,乱收费。许家印认为只有降低规费,在限定房企利润上限的前提下,合并税种,统一为一个控制房地产利润的累进递增式的增值税,才能避免暴利项目,降低房价。[详细]
不知道政府会不会赞同我的观点,南沙最好不要都建成高楼大厦,要保留自然景观。如果上海没有外滩会变成什么样?地产商能拆了外滩建高楼吗?前面几十年,政府卖地太多了,很多时候依靠的是土地经济。[详细]
从地理位置上,京津冀属于一个都市圈,通过在规划、功能上的错分,有利于疏解北京的人流,比如北京可以把制造业转移至河北、天津,人口疏解出去后,楼市的供需矛盾也不会这么突出,房价也会有所降温。[详细]
北京市区的房价肯定要下降,一是我们的供应量加大了,特别是保障性住房。二是我们的房地产结构发生变化,房价肯定要下来。整体来说,随着政府扩大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房价会回到一个合理的理性空间,应该是有这个信心的。[详细]
在经过近5个小时的漫长等待后,上证报记者终于在驻地“堵”到了全国政协委员、住建部部长姜伟新。面对一系列有关房价的提问,他不经意间透露出四个字:“双向调控”。而这四个字也成了谜面,至于谜底,他称要等政府工作报告才能揭晓。[详细]
起征点放在哪里要看现在的物价水平。比如结婚买房,多少钱才够买套房子,现在高房价已经“稳定”了,特别是对于80后而言,不要说买房,租房都租不起。中产阶级收入水平,至少要和小康社会水平一个收入,感觉到钱不紧张。[详细]
我不同意‘房地产面临巨大的变革’这样的说法,‘暴跌、硬着陆’这样的说法,我都不同意。暴涨暴跌都不是好事,这个过程中,政府的调控非常重要,要管理好预期,管理好房地产价格有涨有跌新格局可能带来的对金融的冲击,尤其是对理财产品安全度的冲击,因为有不少理财产品最终的投资对象是开发商以及依赖土地出让的地方政府。[详细]
“严格意义上说,北京的高房价,源头即北京是中心的中心,全国只有一个中心,是越发团结一心的中心,无法分离的中心,牢不可破的中心。”房地产出身的黄其森说。“中心”过度集中之后,“各类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只有一个出路,要想有出息,就是向中心靠拢。”[详细]
“不能简单地说崩盘。因为中国有数百个城市,个别地区出现问题很自然。中国的房地产如果出问题,第一位不在价格,而在量上。如果量过大、空置率过高,风险就很大。”[详细]
多年来,房产税都是最热门的税制改革话题。贾康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我国不能简单比照美国普遍征收模式,至少在中国可预见的时间内不可行。“看起来简单,但是不可行。我建议涉及存量,但从高端——比较典型的是重庆方案里的独立别墅开始,以后再考虑渐进式向前推进。”[详细]
全国政协委员成龙在小组讨论时说,“我有一块地在内地,各种手续都办不下来,这个部门把我推到那个部门,快8年了,都没办完手续,我准备放弃了,不要这块地了。”[详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2007年时曾总结:中国一步到位的精装修住宅不足中国住宅年开发量的10%,而发达国家精装修住宅一般占开发量的80%以上。“精装修房才是真正符合社会及人民需要的商品房。”郑坚江认为,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可以证明。[详细]
应该引进竞争机制打破资本所有制限制,打破国有房地产企业垄断经营,提升开发效率。非国有房地产或工程建筑类企业,在具有合法资质的大前提下,也应有平等的机会进入这一禁区。[详细]
遏制炒房投机,可以限售,在销售环节多征税不就完了嘛!国外有些国家就规定,如果你今天买,明天卖,不好意思,收很高的税,高到让你根本不想卖,这样就可以把买房的目的合理化、把它达到一个调控的目的。[详细]
首先,土地不能无偿供应,“里面有很多权力寻租,所以土地必须要公开招标,这个由市场定价,市场让它有价就有价,让它没价就没价。房子不好卖,地价就跌,房子好卖,地价就上涨。是房价推动地价,不是地价推动房价。”[详细]
房价的上涨有3个界限,首先是通货膨胀水平,房价上涨适当地超过CPI是必要的;其次,是GDP的涨幅,他强调,房价的上涨不能超过GDP的涨幅;第三,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涨幅,房价的涨幅不能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详细]
“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还处于‘热态’,发达地区的三四线城市问题也不大。而热门城市的远郊县和中西部某些三四线城市确实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梅兴保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