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商业?乐咖一下!
对话乐咖发起人/睿意德董事 索珊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成为创业和变革领域最有意思的话题,企业不知道竞争对手会从哪里冒出来,员工不知道哪个陌生人会忽然进入你的朋友圈。
关于重构社交生态链的无限猜想,成为社交平台发挥价值的基点。从博客到帖吧,从豆瓣到知乎,从微博到微信,以及阿里巴巴的支付宝猜想,不同的模式附带着不同的交流链条重建。社交平台改变了很多人的相处方式,这又反过来成为社交平台自身繁荣的原因。
在过去的商业地产顾问经验中,经验和策划的价值始终跟随人的流转而完成交易。一个商业地产顾问需要服务于A公司而获得身份,A公司与B公司签约提供服务,从而交换顾问本人的经验价值,形成一个完整的B2B链条。
对于B公司,为了解决某个环节的具体问题而和A公司签下一份长期合同,或者招聘一个专职人员只为解决那个问题,从成本角度衡量都不是最优选择。特别是对一些规模不够大的零售型品牌,痛点会更加明显。
“商业涉及的领域太多,要了解美学、建筑、消费者心理学、时尚,原则和原理,才能与客户沟通,没有一个人能解决全部问题”,索珊说,“但有一些临时的问题怎么办?特别是一些技术和资源问题,比如大悦城的设计是谁?绿植用了什么技术?新光天地是谁设计的?”
每一个商业地产人都面临大量的问题,老的、新的、实体的、互联网的、跨界的、品牌的、招商的、设计的、运营的……有时候甚至找不到可以给出参考意见的人。
索珊正在负责建立一个围绕商业地产圈层的社交平台。她的设想是让过程简化:在平台上聚集解决问题的人和提出问题的人,就像是一个汇聚了许多老师的教室,有问题的同学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老师获得答案。
乐咖的出现缘于睿意德线下交流平台——张家鹏商业地产公益学院中遇到的问题。一位资深学员曾向工作人员表达他的困惑:“每次听课学员较多,过多地咨询自己遇到的难题会耽误大家时间,但又非常想得到授课老师的逐一解答。”
索珊说:“我们这代商业地产人是没有老师的,所有的经验源自在项目中的摸索与反思,商业地产本身需要多维知识的积累,但是在现实中我们找不到全能老师,甚至没有任何一个大学会开设针对商业地产运作全过程的对应课程。但是现实中需求是确实存在的,于是我们有了连接更多行业人,共同分享经验给商业人的想法。”带着最初的想法,由RET睿意德投入并支持研发,经过90多天的酝酿,3月初“乐咖”的想法终于逐渐变为现实。
除经验交流之外,这个平台更加开放,可以构建陌生人之间的连接,也会把一些原先隐藏在专业领域里的技能出众者推到台前。虽然它是一个经验和技能的交易平台,但又不仅限于交易本身,它的创建者希望能涵盖更多的交流形式,包括线下的乐咖课堂(基于被提问次数较多的问题),线上的自循环群等。
对于“乐咖”们,这个平台是他们的个人品牌和技能发挥更大价值的机会,通过在平台上发挥价值去获得更多资源和关注。
一个有质量的平台需要合适的门槛,这是索珊团队的主要工作。首先是对“乐咖”的把控,平台上的“乐咖”们要么是公认的圈内大咖,要么是有过成功经验背书的“操盘手”,他们多来自商业地产和互联网领域,例如中国商业地产联盟副会长王永平、海底捞首席品牌官陈祺、万达电影院线副总裁曾光。在被推到乐咖平台上之前,需要确保他们确实有解决某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员提出的问题也会被评估,如果问题不够指向明确,可能意味着提问者自己也不清楚他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有的问题则包含不同层次,涵盖不同领域。
索珊把需求大致划分成四类:第一类人找开发运营的经验。整个开发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前端、中端、招商销售、运营、库房管理、招聘、人力资源培训、美术陈列、渠道等等;第二类人找品牌的经验。会按品牌分,比如一个连锁餐饮的老板,有可能只是代理,没有运营经验,可能会需要找到连锁品牌的运营经验,选择品牌即可;第三类在找人。针对问题产生关系,这个是强联系;第四类:不能确定自己需求,需要在交流中获得启示。
乐咖平台会解决“问题”和“乐咖”之间的供需配给。找到具有先行经验和相应知识结构的人,才有可能产生高效交流,找到对的人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索珊说,“乐咖解决的不仅是经验交流,还解决了在不同领域拓展人脉的问题、跨界合作的问题。”差异化、个性化的咨询需求,以及来自跨界领域和缺乏顾问合作关系的零售商们会成为需求的主要发起端。
索珊透露,平台上线后,已经收到约单。前两单都来自于互联网企业人,其中一位是互联网领域的连续创业者,转型从事商业地产;另一位则是电商转战线下的热门企业管理者。他们都期望能在投身以前不熟悉的领域的时候,碰上一位合适的“老师”。
索珊想要一个高质量的交流,这是专业领域社交区别于大众化设计的关键之处,后者更偏向于低成本、随意性强的线上交流,而前者更注重在线上“找人”解决掉便捷性门槛之后,再沉到线下去解决交流的深层次问题,所以不仅要控制人数(目前只有一对一),还要控制频次。
当经验和技能可以按次交易,个人价值可以脱离公司而自成品牌,平台和个人之间能够相互背书,互联网社交平台又在大众化社交之外提供了另一个层次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