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与林徽因合影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北京的故居被拆成了一片瓦砾废墟,恰值鞭炮声正隆、火药味正浓的农历新年伊始之际。
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随后向北京市文物局递交的事故调查原因称,开发单位华润集团富恒房地产开发公司考虑到故居房屋腾退后,因陈旧、几经翻建、无人居住等原因,易出现险情,因此进行了“维修性拆除”。虽然华润集团富恒房地产开发公司是为了紧急抢险,才将危房落架拟修复的,但此次拆除未经报批,属“违规拆除”。
但是,对于是否存在“违规拆除”,华润集团北京公司却表示持保留意见。
没有报批的“拆除”被叫停之后,北京市文物局表示,已责成东城区文化委到现场检查拆除单位保存的砖瓦木料,按照文保要求进行编号保存,为复建留存历史依据,并督促复建。
在此之前,梁思成极力保护的北京旧城墙早已荡然无存,而此时的我们也很难听到“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我是对的”这样直白的声音,唯在网络上见到一片惋惜或痛骂的喧哗,却又将渐渐褪去,只让很多人记住了“维修性拆除”——五个不甚了了的汉字。
讽刺的是,这片废墟曾经的主人,正是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提供重要依据的人,是日本人都欲立碑纪念其保护了京都和奈良,使日本文化得以完整延续的人,在离世后却连故居也难以保全。
不过,若从梁、林1930年入住算起,至今已经80余年,“70年产权”也早已到期了吧,再不拆除岂不是“钉子户”?在华润集团2009年拿下该地快,拟建弘通科研大楼项目时,已经拆毁了门楼、西厢房。
但媒体偏偏多事,在2009年遭拆曝光之后,引起反响,梁、林故居被列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拆迁被迫停止。但其实它已经面目全非。在更早的二十多年前,院内一座3层住宅楼拔地而起的时候,这座庭院,已经失去了垂花门和东厢房。
“不想回忆了,拆与不拆都一样”,在2009年第一次被拆之后,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那里跟我已没有关系了,我小时候住过的北京城没有那些高楼。”这座日渐拥挤的城市,已经容不下一座从历史中一路沧桑走来的院落,容不下一个拥有回忆的载体。连那被揭去瓦片的棚顶也没有了,它们一并躺在了脚下。
1930年的梁林故居
当前,经济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内涵,而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一些以经济效益衡量的项目,正在和承载了中华文化集体认同的文物单位发生着拆除与保护的拉锯战,特别是在用地越来越紧张,而地皮的价码越来越高的时候。
从2009年梁林故居第一次遭遇拆除至今,北京三环内几乎没能再出让过一块土地,地皮的价格却不断上涨着,连开发商们也在感叹:拆迁成本太高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梁林故居的拆迁经过了2年多的“保护”与“拆迁”的拉锯战,至今也未能正式成为挂牌文物,却一点一点不断被蚕食。
“发展与保护似乎向来便是一对形影相随的矛盾体,尤其在当前满目追求GDP的时代,其激烈的冲突便体现的更为突出一些,不仅仅是北京、上海、广州这些高度发达的大城市在面对着这样的问题,许多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也在开始渐渐面临着这一考验。”著名媒体人王军说道。
更坏的是,一些人却能以“发展”名义,行“毁灭”之事,还可以无拘无束。“我一听就急了:‘谁修我们家房子敢修成这样,我跟谁急!’急完又丧了,法都不管用,急管用吗?”同样是媒体人的张泉灵说。
再对比一下。华润集团“维修性拆除”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同时,五矿集团花60亿正在惠州博罗复制奥地利小镇哈尔施塔特。一位网友说“一个绝传统文化的根,一个筑西方文化的巢。自己的文化都不知道保护又有何胆量说起国际建筑,简直贻笑大方。”
伴随着英伦、地中海小镇、西班牙广场、托斯纳卡等建筑风在内地各城市道路两旁逐渐密布,小洋楼(资料、团购、论坛)在农村占稳阵地,一个个代表中国自己的名人故居却被拆除了,尽管很多地方也在为争当名人故里而斗得“头破血流”,但是多数人都心知肚明,和这些古建一起湮没在建设大潮中的还有我们对中华文化的集体认同,因为他们正在失去传播的载体。
王军说,几年前,他曾陪一位法国艺术家访问梁林故居,他知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事,一看到“院子成这样”了,竟落下泪来。不知道这位法国艺术家面对如今的残垣断壁,还会作何感想。也不知道,将来我们的专家们研究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时候,是否需要奔赴国外,央求着,借一点来看。
与梁林故居毗邻的老赵家楼早已不存在了,替代的是一栋多层、水泥的赵家楼,名字一样而已。但愿主管部门真能托住华润这个央企的巨臂,使梁林故居逃脱同样的命运。不过,梁林故居2年多未能正式成为挂牌文物,而华润集团依旧是这片曾经居住过众多名人的土地的“操刀者”,“保护”与“拆除”的拉锯战可能还得继续。